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51节(1 / 2)





  吕晶倒是没有这一方面的苦恼,小学一年级的作业对她来说就是洒洒水, 分分钟搞定, 在放假的第二天他就发作业给写完了。写完作业的每一天都是快乐的,毫无压力的。

  张月灵帮她收拾了一下明天上学要用的东西。然后拿着教案在旁边看。

  虽然要教授的内容, 对于张月灵来说, 早就烂熟于心,不过她是喜欢做万全准备的。就算是再熟悉的内容, 多看看准是没错的。

  现在吕晶的识字量在张月灵眼中已经够了。原本一些她认为她还看不了的书,现在也慢慢拿出来给女儿看。

  吕晶之前看的书更多的是像《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这类的童话故事。《一千零一夜》又叫做天方夜谭,是古代阿拉伯宝贵的宝贵遗产。

  而《伊索寓言》是古希腊民间流传的以动物生活为主要的寓言故事集。之所以叫做《伊索寓言》, 是因为这一本书相传是在公元前6世纪由一名叫做伊索的奴隶整理成册的。

  这些书吕晶重温了好几遍之后,妈妈终于给她新书了。这一次是一本叫做《格列佛游记》的寓言。是以外科医生格列佛的四次出海航行冒险经历为线索写成的。格列佛来到了小人国, 那里的人非常的小, 但是十分残忍, 勾心斗角。格列佛最后是逃出了小人国。第二次格列佛南通的大人国大人国。国王认为造福百姓的人才是真正有贡献的人。倒是一位不错的国王呢。第三次, 他来到了飞岛国, 那里的统治者住在飞岛上,对人民实施高压的政策。人民只要有一点点的不服气, 飞到就会降落在他上头,第四次则是来到一个叫做智马国的地方。智马国里面的马儿是理性的,而且是作为统治者存在的。那你有神似人类的动物,十分的凶残,但是是被智马所豢养的。

  《格列佛游记》吕晶上辈子是看过一次,当时就是沉浸在作者的奇思妙想之中,看了个热闹。这次重温这个故事, 吕晶对作者的叙述技巧和讽刺才能深深的震撼到了。不愧是能成为世界名著的,其中的讽刺真正让人深思。

  吕晶看了好几遍这本书,每次看,都会有新的体会。

  张月灵看她这么喜欢这本书,还托自己的哥哥从米国寄回来这本书改编的动画片来给她看,只是动画片没有翻译过,张月灵自己都看不太懂,但她看女儿还看的津津有味的,其实挺想问一句,“你看的懂吗?”

  觉得这样问好像会打击孩子学习的热情,最终还是随她去。

  新学期新气象,学校里面又恢复了生机活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最近可是有件大事儿。

  又有一批同学要成为“红领巾”了。

  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它代表着红旗的一角。红领巾为什么那样的红?那是因为它是用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的。

  因此每一个成为红领巾的小学生,都应该要佩戴它,爱护它,为它增加新的光彩。

  只有成为少先队员,才有资格佩戴红领巾。能够带上红领巾,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值得荣耀的事情。只有学习好,表现好的少数几个小朋友才能在一年级的时候成为少先队员。

  其余的大部分学生在升学二年级的时候才会成为少先队员,是在表现的不好的可能要到三,四年级才有资格加入少先队。

  吕晶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考了全班第一名。加上她平时表现也挺优秀的,要是老师的孩子,所以她是这一次成为少先队员名单上的第一个。

  但吕晶其实并不是很想成为少先队员。因为一旦成为少先队员,每天都得带红领巾,如果没有带的话,就会给扣卫生评比的分。吕晶在其他事情上手还是很巧的,但是带红领巾这么简单的一个活儿,她学了好久都没有学会。

  每次都得让妈妈帮她。

  佩戴红领巾的方法真的不难。江鸿念经披在肩上。左右交叉,拉来拉去,不就戴好了吗?

  吕晶愣是没有学会。张月灵教了好几次,教到后面都没有耐心,让她自己去领悟吧。

  领悟着领悟着,终于,在她成为少先队员的第三周,可算是开窍了,能够独立佩戴红领巾了。

  在吕晶能够独立佩戴红领巾的那天,世卫组织发出了全国警告,建议隔离和治疗疑似病例,并成立了一个医护人员组成的网络来协助研究sars疫情。

  到了2003年的4月上旬,官方媒体关于非典的报道开始逐渐增多,但大部分的报道说法都是疫情得到控制。是否佩戴口罩这个问题也没有得到重视。甚至有官员直接说带不带口罩都无所谓。

  但是情况并不像他们口中所说的那么的乐观。从吕梁口罩厂的繁忙程度就可见一斑。

  从3月份开始,吕梁口罩厂的订单急剧增加。大部分都是省外过来采购的。原本的库存在两周之内全部被搬空。召集了更多的员工进行生产,机器全天候运行着,流水线上没有一个人在偷懒,就算是这样,生产出来的口罩依旧供不应求。太紧缺了!

  吕梁向全市的中小学免费捐赠了20万只口罩。防护服厂里的防护服一件不留,全部捐赠给最需要的重疫区医院。

  一开始只是市里面的电视台和报纸对他这种慈善家行为进行了报道。等到防护服被送往小汤山医院之后,连中央台的记者都来了。

  晶灵口罩厂一下子就出名了。

  在很多口罩厂跟风涨价被进行工商罚款的时候,晶灵口罩厂坚持不涨价,还捐赠不少这种急用物资给医院和学校的行为简直就是新闻中最需要报道的。

  是能够做正面宣传的最好标志。

  林厂长作为晶灵口罩厂明面上的负责人,一开始在镜头前憋红了脸都说不出一句话来,但后面一看到记者就侃侃而谈,算是历练出来了。

  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学校停学了。

  张月灵也穿上工人的衣服,在口罩厂里面帮忙生产,他们这儿没有什么疫情,但外面很多地方的人正处在恐慌和焦急之中,每多生产一个口罩,对于外面的人来说,就多了一份安全和希望。

  吕梁对于这一次坚守岗位的工人也是很大方的,比之前的工资再加百分之五十。

  这样下来,大家干劲十足。

  一直持续到7月份,口罩厂的生产任务才没有那么紧张。虽然不断地向外界捐赠物资,口罩也没有怎么涨价,但因为生产的量实在是很大,薄利多销,吕梁在这段时间里面,也赚了不少钱。

  他把之前两个银行的贷款全部还掉了。

  不仅如此,还收获了好名声,原来的晶灵口罩厂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口罩厂,虽然规模大一点,但和其他的口罩厂比起来也没有什么两样。但因为这一次疫情中晶灵口罩厂被很多的报纸和电视台争先报道,群众知道了有这么一家不贪图个人利益,有社会责任感的口罩厂。

  很多医院在选择口罩供应时,也会优先考虑晶灵口罩厂。

  所以在口罩需求逐渐饱和的情况下,晶灵口罩厂依旧一骑绝尘,得到十分良好的运营。

  晶灵防护服厂也开始有订单了,一开始都是亏着钱吆喝的,上个月终于扭亏为盈。

  早在疫情爆发之前,吕梁就和孟鹏光旁敲侧击提醒了好几次,孟鹏光其他的不信,他就看吕梁口罩厂的发货量,还有订单来源。

  心里面就知道事情不是他从新闻里面看的那么简单。

  所以很早就开始了防疫工作的布置安排。

  这一次,盛市和附近的月市都有发生感染案例,只有周市一个感染者都没有出现。省里面重点表扬了周市的防控工作,孟鹏光一时风光无限。